生活中,有些中老年人会逐渐出现 “奇怪” 的变化:走路越来越不稳广瑞网,像踩在棉花上;喝水时频繁呛咳,说话也变得含糊;甚至会突然头晕、站立不稳,严重时还会尿失禁…… 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症状,可能都指向同一种疾病 —— 多系统萎缩。作为一种罕见却严重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,多系统萎缩因症状复杂,常被误诊为帕金森病、颈椎病等,错过早期干预时机。今天,我们就来科普这种容易被忽视的疾病,带你看清它的真实面貌。
一、什么是多系统萎缩?它不只是 “走路不稳”
很多人听到 “多系统萎缩” 会感到陌生广瑞网,其实广瑞网从名字就能看出它的特点 ——“多系统” 意味着它会同时损害身体多个系统,“萎缩” 则指神经细胞逐渐退化、功能丧失。具体来说,多系统萎缩主要影响大脑、小脑、自主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,导致这些系统的功能出现异常,进而引发一系列复杂症状。
和单一症状的疾病不同,多系统萎缩的核心特点是 “症状多样且叠加”:比如有的患者既会出现类似帕金森病的手脚僵硬、动作迟缓,又会有小脑病变导致的走路不稳、说话含糊;还有的患者会同时存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,如站立时头晕、血压骤降、尿失禁等。这些症状会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加重,从影响生活质量到丧失自理能力,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巨大负担。
展开剩余66%二、多系统萎缩有哪些典型症状?分类型认清信号
根据主要受损系统的不同,多系统萎缩通常分为两种常见类型,每种类型的症状各有侧重广瑞网,也会有交叉重叠:
帕金森型(MSA-P):以运动系统受损为主,症状类似帕金森病,比如手脚僵硬、动作缓慢、静止时手抖(但幅度通常比帕金森病小),走路时身体前倾、小碎步,转弯困难,容易摔倒。这类患者常被误诊为帕金森病,但对帕金森病常用药物反应较差,症状进展也更快。 小脑型(MSA-C):以小脑及相关通路受损为主,核心症状是 “共济失调”—— 走路时步态不稳,左右摇晃,像喝醉酒一样,难以走直线;手部动作不协调,比如拿杯子时手抖、抓不住东西,写字越来越歪扭;说话含糊不清,像含着东西,医学上称为 “构音障碍”;喝水、吃饭时容易呛咳,严重时可能引发肺炎。无论哪种类型,多系统萎缩患者几乎都会出现 “自主神经功能障碍”,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特征:比如站立时突然头晕、眼前发黑(体位性低血压),需要缓慢起身才能缓解;排尿困难、尿失禁或尿频,男性患者可能出现勃起功能障碍;出汗异常,有的患者夏天也很少出汗,有的则会大量出汗;甚至会出现瞳孔异常、体温调节障碍等。
三、哪些人容易被多系统萎缩 “盯上”?病因有何特点
从发病年龄来看,多系统萎缩多见于 50-60 岁的中老年人,男性和女性发病率相近,年轻人患病的概率极低。不过,它属于罕见病,全球发病率约为每 10 万人中有 2-5 人,因此大众对它的认知度较低,临床误诊率也较高。
关于多系统萎缩的病因,目前医学上尚未完全明确,但研究发现了一些关键线索:一是 “神经细胞异常聚集”,患者大脑和脊髓中会出现一种名为 “α- 突触核蛋白” 的异常蛋白质聚集,这些聚集物会损害神经细胞,导致神经功能退化;二是 “遗传因素影响小”,与特发性震颤、某些类型的帕金森病不同,多系统萎缩很少有家族遗传倾向,绝大多数患者都是散发病例,即没有家族病史;三是 “环境与生活习惯可能相关”,长期接触有毒物质、过度饮酒、头部外伤、长期精神压力大等,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,但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证实这些因素与发病的直接因果关系。
四、如何确诊多系统萎缩?别和这些疾病混淆
由于多系统萎缩的症状与帕金森病、小脑萎缩、颈椎病、前列腺增生等疾病相似,临床中误诊率较高。比如,有患者因走路不稳、手抖被误诊为帕金森病,服用药物后症状无改善;还有患者因尿失禁被当作前列腺问题治疗,延误了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。
其实,多系统萎缩的诊断需要 “综合评估 + 排除其他疾病”:首先,医生会详细问诊,了解症状出现的顺序、频率、进展速度,以及是否有家族病史、既往疾病史;其次,通过体格检查判断是否存在运动障碍、共济失调、自主神经功能异常,比如让患者走直线、做指鼻试验(用手指准确触碰鼻尖),测量站立和卧位时的血压变化;最后,结合辅助检查进一步明确,如头颅 MRI(可发现大脑、小脑、脑干的萎缩或异常信号)、肌电图(评估神经肌肉功能)、自主神经功能检查(如倾斜试验检测体位性低血压),排除帕金森病、颈椎病、脑部肿瘤、泌尿系统疾病等后,才能确诊为多系统萎缩。
发布于:北京市佳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